繁體中文
國際第四世界運動2004年深根大會文件
每一個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享有平等的尊嚴,它應該受到尊重,沒有任何人可以用任何理由加以剝奪。平等的尊嚴是基本人權的基礎,特別是表達的自由、和家人一起生活、獲得適當住所、享有醫療照顧及工作的權利等。當人權被侵犯、剝奪時,生活在極端貧窮中的人往往是首批的犧牲者。 從小在極端貧窮中長大的若瑟赫忍斯基神父,深刻領悟亙古以來人類不斷受苦和盼望的這段歷史,1957年,他結合法國諾瓦集貧民窟的家庭以及一些志同道合者,一同創立了國際第四世界運動,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是造成人類改變的機會」,他的信念啟發了世界上許多的人。 任何人都無法接受極端貧窮的情況,因為它使最貧窮的人經受不正義、無力感、羞恥、屈辱及被排斥的經驗。我們最優先的使命是要觸及到最貧窮和最被忽略的人,以他們已做的努力為基礎,與他們建立連結,並讓他們之間建立起聯繫,唯有確保赤貧者位於所有計畫的核心,聆聽他們對自己及孩子的夢想以及願望,我們才能達成相互的理解。當不斷被排除在外的人也能夠平等的對社會貢獻自己的知識與經驗時,極端貧窮才會被消滅。 國際第四世界運動歡迎每一個人,並凝聚所有的人一起對抗貧窮,不分過去的背景、社會地位、文化和信仰。在建立彼此的信任、團結關懷和友誼中,所有的人都有空間一展所長、發揮他的最佳潛能、一起工作、彼此學習,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己見而不被判斷,這是一個在社會各層面開展夥伴關係的運動。 這個運動相信極端貧窮及社會性排斥是人為的,為了確保沒有任何人被拋棄在後頭,長久的投身是不可或缺的,能夠負起這份責任是每個人的光榮。 只要金錢的力量被視為最主要的價值,這個世界就會被貧窮和暴力所束縛,當人性尊嚴成為我們最主要的價值,這個世界將會被轉化,我們也才能夠享受和平。第四世界運動於1987年為10月17日世界消滅貧窮日揭開了序幕,並於1992年獲聯合國認可,每年重新傳遞此一訊息: 「那裡有人被迫生活在赤貧中,那裡的人權就被忽視、剝奪, 團結起來為使人權受到尊重,是我們神聖的義務。」 —若瑟 . 赫忍斯基神父 — documents 國際第四世界運動2004年深根大會文件
国际消灭贫困日
10月17日世界拒绝赤贫日 1987年10月17日,成千上万来自各阶层的人士聚集在巴黎自由人权广场,为了纪念赤贫、暴力、饥饿及无知的牺牲者,1992年之后,每年的10月17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拒绝赤贫日”。 这一天,是大众聆听穷人声音的时机,特别是生活在巨大贫穷中的人们。这一天也是我们质问自身的时候,为了拒绝赤贫我们曾做了那些努力? 每年的10月17日下列的信息被再一次宣告: “那里有人被迫生活在赤贫中, 那里的人权就被忽视、剥夺, 团结起来使人权受到尊重, 是我们的神圣义务。”
第四世界开放大学
1972年,若瑟‧赫忍斯基创立了第四世界的开放大学,目标是让最贫穷的年轻人与成人有机会学习思考与表达自己,好能成为这个社会完全的参与者,而不被排除在外。 知识的分享,各种不同出身的人一起讨论与思考,开放大学成为一个真正学习的地方。开放大学的目的不只是聚集贫穷家庭,同时也邀请社会各阶层的人。比方法国的法学专家Paul Bouchet 就曾受邀和第四世界的家庭一起讨论:我们的法律是否保护了最贫穷的家庭? 今天,开放大学存在于世界各地有持久志愿者投身的地方: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英国、海地、非洲的留尼汪岛等。
真 知 灭 贫
作者:Michel Serres (法国最高研究院院士,哲学家)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与他人交换知识会让彼此都丰富起来, 但是,有不少人却无法享受这种丰富的经验, 也许是因为人类忘记其文化发展之根源。 几年来,我与第四世界运动的朋友一起在「知识的交流互惠」计画中一起合作,我已在巴黎大学教学三十年,但是我承认:我从未做过如此有用,甚至可以说如此关键性的工作。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希望能有一个全面性的视野,并从中萃取出三个教诲:首先是关于知识的交换,第二是所有的人类组织对其初衷(根源)之遗忘,最后是大众的认同或肯定。 拥有奶油及买奶油的钱 首先谈交换,假设我手中有一块面包,而我遇到一个没有面包的人,为了某种原因,我决定把面包给他。这个过程会发生两种变化:首先是我手中有面包而我的邻人没有;接著是我邻人有了面包而我没有。第一种情况我赢他输,第二种情况他赢我输。有学问的人称之为总合为零的游戏:给予者输,获得者赢。一方输时另一方赢,反之亦然; 如果两种情况加总,总和为零。 假设现在在我手中的既不是面包也不是钱,而是一种知识(修理脚踏车、一个经验、一种计算能力、一个定理、一首诗à)在第一种情况,懂得这个窍门或诗文的人遇到一个没有这些知识的邻居,如果他教授邻居这个知识,接下来完全新颖的事发生了:给予知识的人不但没有失去,接受的人也成为赢家。计算结果是两方都获得,而且很可能那个给予者在解释传授时更清楚地了解到他所给予的。在这个新的交换中,所涉及的并不是一种财物,而是一种知识,这种交换造成双赢的结果,一种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这项赠予创造了价值,因为那个获得者并没有让施予者变穷,而且赠予者很可能在给予的同时变得更为富有。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财物的交换上,所以我称之为奇迹。 现在再从赠予回到交换上,交换可以用下面的俗语来概括:你不能同时拥有奶油及买奶油的钱。一旦交易完成,奶油就易手,钱币就更换主人。我们可以说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除了东西易位外,什么也没发生。金钱与商业的文明就建立在此,如果第一个给了奶油,他便不再拥有它,如果第二个交出金钱,他也不再拥有它。当一个输时,另一个就赢;交换的结果是每个人赢得另一方所失去的。有学问的人也将之称为总合为零的游戏。 然而知识的交换却丰富了彼此,每个人都同时获得奶油及与奶油等值的钱。这就是为何第四世界所实践的《知识的交流互惠》乃建立在一个完全相反于商品交换的法则。学校与社会之运行所倚靠是不同的法则。 现在假设这个交换乃是互惠的,事实上很可能那个教导者认为自己比那个仍不知道的人优越许多。为了避免这样的不平等,只要将「交换」改变为「互惠之交换」。但是,一个无知者在这个互惠交换的一开始有什么可以贡献的呢?这只要承认一个事实就可以建立平衡:即是每个人都有东西可以教导别人,包括那些被视为一无所有的人。每个人都知道一些东西,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教导与传授。也就是在这个深刻的基础上,我们一起合作。这么一来,知识的交换不再是单向道,而是至少包含了两个参与伙伴。每个人都同时是教导者及被教导者。两个参与伙伴在这个彼此赠予中赢得巨大的利润。每个人赢得别人的奶油并保留了自己的,每个人赢得自己的钱也赢得别人的钱。新的奇迹,在这个互惠的交换所建立的关系中,一个不断溢出的杯爵永不枯竭。这就是我们必需耐心教给所有老师、所有部会首长、所有行政官员,他们不知道或是遗忘这样的知识交换乃是一个永远取之不尽的满溢杯爵。 各种文化诞生于赤贫中 所有的机构与组织总是忘记他们最初的目的,事实上,一切文明的建立都是为了对抗不幸与厄运。毫无例外,每一个组织的创立都是为了对抗饥饿和荒年、对抗口渴、对抗痛苦与不义、对抗暴力、无知、对抗赤贫。今天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在一开始不是为了找寻解决痛楚的药方,各种痛楚烦扰著我们:身体之痛楚、经济、社会甚至是道德上的痛楚。 更好说,所有的人类文化都生于赤贫中。我们一开始都是不幸而穷困的,这就是为何我们创立了学校及人类的各种文化。但是慢慢茁壮后,,这学校及文化变得傲慢自大,他们都忘记自己卑微的根源。他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应该承认个体之正当权利?为什么他们要办理选举?为什么他们要累积军备?为什么要传授知识?教育机关不知道为什么学生要读书,儿孙们不知道他们挨饿的先祖曾经乞讨、受苦,并付出一切代价,为的是他们的子孙不必再乞讨与受苦。 无疑地,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也忘记它在中世纪创立之缘由,今天我们必需让它重新忆起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在此要教导它,这些墙垣、这些讲坛、这些它所传授及制造的知识、这些享有盛名的教授席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先祖,有了这个至上的想法:奇迹般的知识能救人免于凶恶,至少能免除一部分。我们「第四世界」并不是像乞丐般来到这所大学,相反地,我们乃以赠予者的身份而来,在我们将所知教导给我的大学同僚时,我们将同时丰富彼此。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