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 languages
- Kiswahili
- Malagasy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Deutsch
- Italiano
- 繁體中文
- ภาษาไทย
- 简体中文
- Български
- Română
- Magyar
- عربي
真 知 滅 貧
作者:Michel Serres (法國最高研究院院士,哲學家)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與他人交換知識會讓彼此都豐富起來, 但是,有不少人卻無法享受這種豐富的經驗, 也許是因為人類忘記其文化發展之根源。 幾年來,我與第四世界運動的朋友一起在「知識的交流互惠」計畫中一起合作,我已在巴黎大學教學三十年,但是我承認:我從未做過如此有用,甚至可以說如此關鍵性的工作。 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我希望能有一個全面性的視野,並從中萃取出三個教誨:首先是關於知識的交換,第二是所有的人類組織對其初衷(根源)之遺忘,最後是大眾的認同或肯定。 擁有奶油及買奶油的錢 首先談交換,假設我手中有一塊麵包,而我遇到一個沒有麵包的人,為了某種原因,我決定把麵包給他。這個過程會發生兩種變化:首先是我手中有麵包而我的鄰人沒有;接著是我鄰人有了麵包而我沒有。第一種情況我贏他輸,第二種情況他贏我輸。有學問的人稱之為總合為零的遊戲:給予者輸,獲得者贏。一方輸時另一方贏,反之亦然; 如果兩種情況加總,總和為零。 假設現在在我手中的既不是麵包也不是錢,而是一種知識(修理腳踏車、一個經驗、一種計算能力、一個定理、一首詩…)在第一種情況,懂得這個竅門或詩文的人遇到一個沒有這些知識的鄰居,如果他教授鄰居這個知識,接下來完全新穎的事發生了:給予知識的人不但沒有失去,接受的人也成為贏家。計算結果是兩方都獲得,而且很可能那個給予者在解釋傳授時更清楚地了解到他所給予的。在這個新的交換中,所涉及的並不是一種財物,而是一種知識,這種交換造成雙贏的結果,一種奇蹟般的事情發生了。這項贈予創造了價值,因為那個獲得者並沒有讓施予者變窮,而且贈予者很可能在給予的同時變得更為富有。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在財物的交換上,所以我稱之為奇蹟。 現在再從贈予回到交換上,交換可以用下面的俗語來概括:你不能同時擁有奶油及買奶油的錢。一旦交易完成,奶油就易手,錢幣就更換主人。我們可以說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除了東西易位外,什麼也沒發生。金錢與商業的文明就建立在此,如果第一個給了奶油,他便不再擁有它,如果第二個交出金錢,他也不再擁有它。當一個輸時,另一個就贏;交換的結果是每個人贏得另一方所失去的。有學問的人也將之稱為總合為零的遊戲。 然而知識的交換卻豐富了彼此,每個人都同時獲得奶油及與奶油等值的錢。這就是為何第四世界所實踐的《知識的交流互惠》乃建立在一個完全相反於商品交換的法則。學校與社會之運行所倚靠是不同的法則。 現在假設這個交換乃是互惠的,事實上很可能那個教導者認為自己比那個仍不知道的人優越許多。為了避免這樣的不平等,只要將「交換」改變為「互惠之交換」。但是,一個無知者在這個互惠交換的一開始有什麼可以貢獻的呢?這只要承認一個事實就可以建立平衡:即是每個人都有東西可以教導別人,包括那些被視為一無所有的人。每個人都知道一些東西,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教導與傳授。也就是在這個深刻的基礎上,我們一起合作。這麼一來,知識的交換不再是單向道,而是至少包含了兩個參與伙伴。每個人都同時是教導者及被教導者。兩個參與伙伴在這個彼此贈予中贏得巨大的利潤。每個人贏得別人的奶油並保留了自己的,每個人贏得自己的錢也贏得別人的錢。新的奇蹟,在這個互惠的交換所建立的關係中,一個不斷溢出的杯爵永不枯竭。這就是我們必需耐心教給所有老師、所有部會首長、所有行政官員,他們不知道或是遺忘這樣的知識交換乃是一個永遠取之不盡的滿溢杯爵。 各種文化誕生於赤貧中 所有的機構與組織總是忘記他們最初的目的,事實上,一切文明的建立都是為了對抗不幸與厄運。毫無例外,每一個組織的創立都是為了對抗饑餓和荒年、對抗口渴、對抗痛苦與不義、對抗暴力、無知、對抗赤貧。今天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在一開始不是為了找尋解決痛楚的藥方,各種痛楚煩擾著我們:身體之痛楚、經濟、社會甚至是道德上的痛楚。 更好說,所有的人類文化都生於赤貧中。我們一開始都是不幸而窮困的,這就是為何我們創立了學校及人類的各種文化。但是慢慢茁壯後,,這學校及文化變得傲慢自大,他們都忘記自己卑微的根源。他們已經不知道為什麼應該承認個體之正當權利?為什麼他們要辦理選舉?為什麼他們要累積軍備?為什麼要傳授知識?教育機關不知道為什麼學生要讀書,兒孫們不知道他們挨餓的先祖曾經乞討、受苦,並付出一切代價,為的是他們的子孫不必再乞討與受苦。 無疑地,索邦神學院〈巴黎大學前身〉也忘記它在中世紀創立之緣由,今天我們必需讓它重新憶起它存在的理由。我們在此要教導它,這些牆垣、這些講壇、這些它所傳授及製造的知識、這些享有盛名的教授席位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先祖,有了這個至上的想法:奇蹟般的知識能救人免於凶惡,至少能免除一部份。我們「第四世界」並不是像乞丐般來到這所大學,相反地,我們乃以贈予者的身份而來,在我們將所知教導給我的大學同僚時,我們將同時豐富彼此。 (…) Read more
第四世界的行動
持久志願者及盟友深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澳洲、印度洋地區及歐洲,和貧窮家庭一起發展能夠實現下列理想的各種活動: 使每個家庭都有機會取得必要的資源,以維護家庭安全,諸如安全合宜的住宅、充分的健康醫療照顧、就業機會、撫養孩子的權利等。 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得以求知及接受職業訓練,這些行動計畫特別建立在知識的雙向分享之上,一方面,貧困家庭有機會學習新的技能、新的遠景,完全參與現代化的進 程。另一方面,親近貧窮家庭的人也有機會向窮人學習,認識窮人的生命經驗與想法。目前已發展出學前學校、街頭圖書館、知識俱樂部、讀寫學會、百行百業工作坊、街頭網路等。 使貧困家庭有機會學習公開表達自己、認識並維護自身的權利,目前已有第四世界開放大學、窮人與知識份子的知識交流互惠計畫及各式研討會。
一個分享的未來
知道的人分享給還不知道的人。若瑟‧赫忍斯基,第四世界運動的創立人認為:「最貧窮的人應該有機會碰觸到文化,為了讓他們自身特有的知識得到肯定與認同,也為了讓他們和別的公民一起,成為明日文化的創造者。」親身經歷過赤貧的他知道,知識比麵包及短期的協助,更能幫助赤貧者出離極端的貧困。 在最貧困的地區分享知識、繪畫、藝術、詩與音樂,在最窮困的地方演奏鋼琴、小提琴,在最窮困的地方說故事、做美勞、寫書法,...同樣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機會聽和看這些孩子們及他們的父母要敎我們什麼,這是知識交流互惠的具體呈現。 一個非洲上沃爾特的孩子說:「現在我知道的還不多,那是真的,但是,我可以把我知道的那一點點傳給別人,當然,如果他願意,她可以在傳給另一個人,到最後,就不會有人說:『看,那傢伙,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透過知識、技能、音樂、藝術和詩的分享,最貧窮的族群得到自由與釋放。面對最貧窮的家庭,第四世界運動組織的行動以《知識的分享》為核心而發展出:《街頭圖書館》、《TAPORI兒童運動》、年輕人的《知識俱樂部》、成年人的《開放大學》等、窮人與知識份子合夥的《知識交流互惠》計畫等。
窮人的秘密和夢想
【Marie-Christine,加拿大盟友的分享】 認識若瑟神父之前,我就見過赤貧:那些生活在馬路上的男人和女人的孤獨與貧窮。 我想為這些人獻上我的友誼,我拒絕眼睜睜地看他們生活在孤單中。但是,我沒有力量,也沒有勇氣和希望。 我在若瑟神父身上及第四世界運動找到的是希望。在赤貧的核心有希望,因為若瑟神父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甘願生活在赤貧中,在內心深處,窮人渴望成為有用的人。」若瑟神父敎我們看到我們用盲目的眼睛看不到的東西:生活在赤貧中的人所做的努力,他們努力讓自己站起來,有尊嚴的站起來,他們努力讓自己不至於跌到谷底。 窮人有他們的秘密和夢想,因為若瑟神父信任我們,所以他和我們分享窮人的秘密和夢想:愛和被愛、成為有用的人、為別人服務。
成為橋樑
伊麗莎白是瑞士人,在醫院當護士。有一天,她遇見一個”麻煩”的病人,這個病人常常擅自離院,導致伊麗莎白及其他醫療人員很難替他進行治療。 但是伊麗莎白想,病人離開醫院一定有他的原因,便在一次閒談的機會中問他原因。病人無可奈何地告訴她:「護士小姐,我是一棟大樓的守衛,同時必須清掃大樓的走廊和樓梯,我怕住院期間老闆會扣我薪水,又怕我患有風濕病的太太去替我工作太辛苦,所以我才…」伊麗莎白跟這位病患商量,關於病假期間的薪資給付、醫療保險等問題,她可以和他一起去請醫院的社工人員幫忙,另外,她也建議病患考慮妻子是否也需要就醫。等一切確定後,這位病患才安心的留在醫院接受治療。 伊麗莎白是第四世界的盟友,她顯然在她的工作崗位上特別關注窮人,並試圖去了解他們,成為窮人、醫療團隊及社工人員之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