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並肩奮鬥,災前一如災後
關鍵在於持續投入 親愛的朋友們 , 海地在前進的路上又一次遭遇災難 。我們認識海地的人民,他們總是以無比的勇氣、智慧和友愛面對災難與不幸,也給世界指明了方向 。 現在,很多心繫海地的人纷纷向我們詢問他們具體能做些什麼。 國際第四世界運動於一九八一年來到海地,在鄉村與城市,和貧苦家庭、他們的社區以及當地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旨在為所有人爭取教育、醫療、職業培訓的權利 ,並聯合各界人士,開拓抗擊赤貧的行動平台。 我們直到十四日下午才獲得太子港的九位第四世界團隊成員及幾位盟友的消息。海地第四世界團隊在地震後一直試圖與身處最偏僻地區的個人及家庭取得聯系,這些民眾中不少人都受到地震重創。貧困家庭和志愿者團隊以及很多朋友們所在的街區與震央近在咫尺。 為了抗擊這場災難,我們將加大對我們的全職志愿者團隊的支持,幫助他們推動與數百個赤貧家庭及社區共同展開的工作。這些家庭不但沒有被近年來所遭受的種種災難擊倒,反而更加團結互助。也正是和他們一起,和國際第四世界運動海地團隊及其他成員一起,我們才能與海地舉國上下同心協力,確立抗災方案並展開長期工作。 追溯過往,我們曾多次與各國的家庭分享自然災難帶來的挑戰。過去在宏都拉斯、新奧爾良、留尼汪島、布吉納法索及菲律賓,我們都和受災民眾站在一起。因此,我們懇請各界捐助那些正大規模展開的國際救援行動,例如食品和飲用水的運送、醫院及通訊系統的重建等。 我們也懇請各界人士對海地國際第四世界運動給予捐助。海地第四世界的工作建立在長期投身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災後一如災前,持續投入是關鍵,他們將支持當地家庭尋找親人,找到接待站以及醫療服務,共同面對喪失親友的痛苦,重新啟動集會場所,與年輕人一道致力于互助重建工作,重新開展文化活動及學前兒童教育。 對經歷災難的赤貧者來說,當一切都摧毀時,我們不離不棄的並肩奮鬥,災前一如災後的持久投入是重中之重,他們應該成為國家重建的核心,而非再一次被遺忘和捨棄。國際第四世界運動將把善款投入海地的長期重建。 我們呼籲各界人士積極動員。各個街區、村莊、學校、社區都可以是行動的平台 。讓團結互助的精神不僅在此刻體現,更要在未來持續不懈。 國際第四世界運動秘書長白雅簡(Eugen Brand) 2010年1月14日 *可力譯自國際第四世界法文網站
海地,地震後的第八個長夜
1月20日,我們在海地的團隊,以及附近上百位居民,繼續聚集在第四世界之家後院過夜,這已是地震後的第八個夜晚。 地震的消息傳開後,全世界有許多朋友停下腳步,聚在一起。面對災難,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我們需要彼此。 海地的朋友說:「夜晚是我們一起哭泣,一起面對恐懼而顫抖的時刻,也是我們一起祈禱、一起歌唱,匯聚力量的時刻;為了在黎明時分,能夠繼續尋找那些還沒有消息的朋友,為了共同面對死亡的威脅。」 深夜是匯聚力量的時候,為了共同面對食物及飲水的短缺,也為了在這個籠罩著緊急措施的當下,仍然考慮到長遠的未來。海地的團隊說,他們要繼續「歡迎寶貝」幼兒行動計畫( “Bébés Bienvenus” ),因為災難中,幼兒是最脆弱的。 重新在夜晚取得力量,為了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要一起去哪裡?因為這些家庭的生命,仍處於異常危險的境地。 「希望我們所經歷的不是一場悲劇,而是一次考驗,它應該讓我們更緊密地站在一起,我們必須一起為歷史翻開新頁。」第四世界運動駐海地的持久志願者賈貴琳(Jacqueline Plaisir)深切期盼。 那我們呢? 我們該如何協助彼此,避免在排山倒海而來的新聞影像中被淹沒?媒體報導的國際援助固然不可或缺,但是,置身在汪洋般的痛苦聲浪中,目睹那麼多被埋葬的生命,那麼多被摧毀的房舍,國際援助必須結合這個國家的歷史、人民的靈魂、百姓的雙手,必須看重當地人的勇氣、智慧與信仰。如果參與援助的人不去和當地人相遇,不去和這個國家最草根的團結互助相連,它所提供的協助極有可能像一股盲流,失去效用。 目前,在當地許多社區,赤貧家庭依然孤立無援,他們深知:除了自力救濟,別人不會伸出援手。海地著名作家丹尼‧拉法葉何(Dany Laferière)在世界日報的一篇訪談中說道:「地震之後,拯救這個城市的,是赤貧者那股力量;因為他們,太子港仍然活著。」 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說:「最貧窮的人並沒有要求我們放慢腳步,相反的,他們要我們走得更快、更遠,超乎我們原本的志向與抱負。」如何轉化我們存在的方式,一起行動?讓海地幫助我們去意識到,該是走得更遠的時候了。 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海地相連,意味著分享這同一個挑戰。我們在這個運動內所依循的,並非事情緊急或嚴重與否的邏輯,我們在每個地方面對的挑戰是:「赤貧無論在那個層面,都是一種暴力與不義。」( Ricarl Pierre-Louis) 當海地受苦,世界受苦, (…) Read more
在災難中,海地人民團結互助
親愛的朋友們: 地震的第六天,第四世界在海地的成員和許多海地人民一樣,夜宿在星空下。太子港的「第四世界之家」沒有倒下來,一百多個人聚集在後院,一起過夜,互相鼓勵,給彼此勇氣與平安。當地的團隊開始拜訪他們認識的每個家庭,面對一無所有的情況,一起尋求出路。 全職志願者告訴秘書長: 「我們看到災情的嚴重性,不容易找到出路。但是,我們在一起,跟這裡的家庭、孩子與年輕人一起。地震當天,我們細數在頭頂上方經過的飛機,一共有74架,這給大家帶來希望。但是,一直到今天為止,我們所在的社區還沒有任何外來援助進入。這些社區位於車輛難以進入的地方,是土石流的警戒區。水、食物與醫療用品嚴重的欠缺。」 生活在極端貧窮中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回應災難,他們深知,目前他們也只能繼續依靠彼此。「我們埋葬死者,清理瓦礫,… 社區的商人準備一小袋一小袋的食物,讓口袋裡僅剩一點點錢的居民能夠買來裹腹。還有「 歡迎寶貝」幼兒園地的小孩子來到這裡,他們是那麼高興能夠再看到我們。在一片瓦礫堆中,童謠、故事、還有繪本童書將繼續聚集這群小小孩。」 1月18日下午,第四世界的志願者、盟友與家庭聚集在一起,他們一起思考,未來這幾天、這幾個月,要如何組織起來,讓最被孤立的家庭可以去到臨時接待中心,得到逐漸就位的醫療照護。
《窮人在思想界的位子》
2008年6月 「我們的世界,不管人們怎麼說, 渴望迎接被拋棄者、親近孤獨者、 尊重被嘲弄者、修復赤貧者的權利, 並注入愛。」 本期要目: *若瑟‧赫忍斯基文選 :《窮人在思想界的位子》 *受災者的投身:「從此,我有了一個父親,老人有了一個兒子。」 *年輕人的見證: 1. 北京:「據了解,四川大地震第二天,農民就開始下地幹活了。」 2. 台北:「我看到了台灣的另一個角落, 另一個珍貴的文化, 和另一群也懷著夢想的孩子。」 documents 知識的交流互惠2008年6月 若瑟‧赫忍斯基文選,赤貧者的投身,年輕人的投身。
若瑟‧赫忍斯基
A reprendre 這個運動於 1957年,由若瑟﹒赫忍斯基神父 ( Father Joseph Wresinski )和諾瓦集貧困區 (Noisy_le_Grand),位於 法國巴黎近郊) 的赤貧家庭共同創立。他們向社會大眾揭露赤貧家庭世世代代遭受排斥的事實。他們很快地意識到對抗赤貧與保護人權是一場不可分割的奮鬥;不論在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都存在著一群無法享受祖先遺惠的家庭,他們就是日日為人性尊嚴而奮鬥的第四世界子民。